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太平街道,坐落着一个孕育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茅草张村。从清末便开始流行在茅草张村的“踩寸子”,是一种村民们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2015年4月,太平街道茅家村的“踩寸子”被列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踩寸子”的兴起与发展
1982年,村民张希芝开始接触“踩寸子”这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那一年我17岁,当时可以说是酷爱踩寸子”。从张希芝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踩寸子”的本质是戏曲和戏剧的有机融合,需要演员踩在木板上进行表演。“踩寸子”于清末开始在茅草张村盛行起来,逢年过节由村民表演,代代相传。后来,随着妇女缠足风气的兴盛,当时人们就把木板改製成酷似小脚的模样,木板略斜一点,演员的前脚掌踩在“小脚”上,后脚跟竖起贴在木板上,“小脚”离地的距离由原来的十多厘米改成五六厘米,这样一来,演员们踩在“小脚”上的表演变得更加灵活。

张希芝告诉我们,“传说踩寸子的来源,是过去村子里有个老先生在黄河以南教书,他花了叁年的时间写出了一部剧本,里面包括了很多元素,有戏曲、有戏剧,有唱词,还有跑花灯这一类的,是一个主要体现家庭和睦的表演”。据张希芝回忆,1946年左右,这位先生写出的剧本还保留着,但到了80年代,原书已经遗失,“经过老人们的口述,踩寸子才重新跑起来”。直到2006年,在各位村民的努力下,这部剧又被重新整理了出来,“最早的书名叫《大闹王家庄》,我们村梁老先生改成了《大闹王家院》”。从张希芝那我们得知,踩寸子的剧目中,对应着京剧的各种角色,“老王皮是老生,赵大姐是青衣,俊角就是花旦,也有唱丑角的,有瞎子、有秃子、有瘸子,还有吃斋念佛的,整个表演队伍大概有20—30位演员”。今年59岁的刘孟五书记记得,“踩寸子”曾在茅草张村一度失传,“2004年,我们响应政府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号召,踩寸子才又回到大家的视线中”。
2015年4月,太平街道茅家村的“踩寸子”,正式被列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踩寸子”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茅草张村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商议,决定建设茅草张村“踩寸子”非物质文化展馆。

“踩寸子”非物质文化展馆拟建设在茅草张村村委大院内,面积约50平米,内容以黄河文化和市级非遗项目“太平寸子”为主线,分为村庄概况、地理环境、“踩寸子”渊源、非遗传承人介绍、所获荣誉、服装道具展示、精彩回顾、展望未来等8个板块。展馆按照构思别致、创意新颖、亮点突出的设计要求,结合空间尺度和表达内容对色彩、灯光、天花板、地面、展墙等建筑装修进行精细化设计,突出创意主题,做到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营造出强烈的主题氛围。村书记刘孟五说,村里不仅建起了主题展馆,还打算邀请专业的舞蹈老师来对有兴趣参与表演的村民进行培训,使“踩寸子”表演的艺术性、专业性能得到整体提高。。
如今,“踩寸子”表演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茅草张村村民的生活中,梁修武告诉我们,“过年时我们是一定会表演的,有时候一口气能演到二月二。这些年来踩寸子在村里越来越流行,也有越来越多村民愿意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还会有其他村邀请我们外出表演”。梁修武同样也表达了自己的遗憾,他告诉我们,现在从事踩寸子的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很少有年轻人还热衷于这项表演艺术。“现在哪里有演出,还是我们这些老人一号召、一排练就能上场,年轻人可以跟着表演,但整场戏究竟怎么编排,还是我们这些老人最在行”。作为“踩寸子”的传承人,张希芝十分希望能将这项非物质文化传播出去,“有愿意学习的,我们就实打实地教给对方,不论这项技艺流传到哪里,只要能发扬光大,我们都很知足,这是我的原则”,他笑着说。

走出新富路 鼓起钱袋子
村民梁修武是一名乡医,他向我们讲述了“茅草张村”村名的由来,“据老人们传说,这个村子刚存在的时候,村里有一棵参天大树,有一年大树上长出了一棵茅草,茅草张村就由此得名”。
茅草张村支部书记刘孟五今年59岁,1999年他开始担任小队长,2004年成为村委会主任,2005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到今天,刘孟五依旧是茅草张村的支部书记兼主任。说起从前村里艰苦、落后的生活条件,刘孟五还是记忆犹新,“过去不行,像我们小时候,粮食不够,吃得最多的就是地瓜,过去的道路想出村都很难,村民们想要运输砖、瓦之类的,都只能靠拖拉机、拖车”。2014年开始,茅草张村开始修建东西、南北走向的两条主路,近几年还建起了文化广场,2014年兴建了200多亩大棚,2015年又新增了上百亩,这项举措实实在在地带动群众致富,让村民们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和好处。“我们还搞起了光伏发电,每年都有十好几万元的集体收入”,刘孟五自豪地说。刘书记告诉我们,村里刚建大棚的时候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万事开头难啊,一开始可难了”。其中最大的阻碍就是没有足够的土地,由于村民们的不认可和担心,“流转土地流转不出来,我们只能耐下心来和老百姓谈心,告诉他们不搞产业是不行的,慢慢做工作才流转出了足够的土地”。现在,大棚带领村民们实现了脱贫致富,让大家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茅草张村的寸子还在继续踩,村民们的新时代小康生活也才刚启程,茅草张村不仅要将“踩寸子”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还要“踩出”特色,“踩出”幸福,“踩出”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