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途脚步不停 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太平街道胡家村

2022-11-12
来源:香港卫视总台华东新闻中心

胡家村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太平街道东北角济乐高速公路的东侧,紧邻邢家渡引黄总干渠。据村民介绍,胡家村先人于明朝永乐年间从河北枣强县迁入,当时迁入人员有胡、徐两姓,民国时期又有刘、张两姓落户此地,由于迁入人员以胡姓为多,故取名“胡家村”。如今,这个古老而充满红色革命气息的村落,正经歷着“脱胎换骨”。




清末古庙 饱经风霜

歷史悠久的胡家村中藏匿着一座清末古庙,它位于村委会东侧,为单院式建筑,整体为青砖砌成,局部为红砖修葺。这座庙原为祠堂,民国时改建为小学教室,胡家村书记胡元会告诉我们,“当时学校里走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但随着生源不断减少,学校又改成了幼儿园,后来由于房屋结构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幼儿园也被关停了”。

胡家村的这座古建筑为叁开间,采用“四梁八柱旮旯木”的传统做法,中间有两道梁,加上前梁、后梁合计共有四根梁,每根梁的两端各有一根柱子,起到支撑的作用,“旮旯木”是下面的一圈木头,压在八柱之上,将房顶重量均分于承重柱。庙门宽约2.8米,高约3.2米,主体建筑长约11.4米,宽约7米,高约5.5米。庙中原有四棵古松,如今仅存一棵100年左右的国槐,高约9米,冠幅约8米,胸径54厘米。胡家村村民张其新告诉我们:“据老人们传说,庙里面有神,其实就是用泥巴塑的神像,后来都被推到了村里的河湾中”。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改革开放,这座老建筑从祠堂改建为学校,又从学校变成幼儿园,它的墙体、瓦片都随岁月流淌而陈旧破败,幼儿园也被闲置,可在村民们看来,这座老建筑见证着胡家村世世代代的变迁,无论承担着怎样的使命,它都是村民们心目中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

除了老建筑,胡家村还有一大一小两个黄铜钟,这两口钟约有500年歷史,据传大钟现在埋在村委会西南处约10米深的地下,小钟还保存在村内。此外,在胡家村西南约300米的农田内,还存有光绪十九年立的族谱碑,上面刻有胡氏族谱,现高约1.6米,宽约0.5米,保存较为完好,但背面字刻略模煳。

革命精神 永垂不朽

胡家村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村,抗日战争时期,县大队战士胡兆厚、胡兆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被追认为烈士。今年75岁的张其新向我们补充了相关细节:“上午刚当的兵,晚上打仗他俩就牺牲了,都是很年轻的小伙子”。张其新还给我们讲述了胡家村女英烈许素卿的悲壮故事,许素卿原名张翠,河北省南皮县许庄人,1940年她参加革命,1943年到济阳县二区工作,担任妇救会会长,解放战争时期,身为共产党员的许素卿不幸被捕,国民党军队对她进行了严刑拷打,“那些人用铁丝穿透了她的锁骨,最后把她的头发都拽光了”,面对如此酷刑,徐素清从没想过要屈服,“到最后她也没说谁是党员,她只说‘我是党员,有事找我,其他都是老百姓’,这样才保住了我们村的其他共产党员”。1946年,许素卿在济阳城壮烈牺牲,年仅二十四岁。

除了英勇无畏的女烈士许素卿,胡家村还有一位女劳模王秀英。王秀英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她积极组织妇女做军鞋,支援前线,肩挑百余斤的担子,一走就是几十里,曾多次被选为支前模范。解放战争时期,为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王秀英几次冒着生命危险,摆脱了敌人追捕。村里的一位军属去世,唯一的儿子在前线打仗,身边无人送终,她挺身而出,替这位军属儿子披麻戴孝,为老人送终。1951年2月,时任胡家村妇救会主任的王秀英被选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83年,王秀英被省妇联评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胡家村作为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村落,红色基因流淌在每个村民血液中,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也被代代流传了下来。张其新对这段歷史尤为熟悉,“现在有个烈士陵园,胡兆厚、胡兆念档桉和照片都陈列其中,不过照片都是画的。我以前写过村史,很多故事都是我到烈士陵园亲自看、亲自抄下来的”。


1_副本.png


新時代生活 欣欣向榮

村民张其新生于1947年,197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据张其新回忆,“我担任大队长的时候,胡家村的人口数量在1300左右,当时村里有3000多亩土地,后来由于修建地上沟,减少了500多亩,就只剩下2400多亩土地”。胡玉伦是土生土长的胡家村人,他1952年出生,初中毕业后胡玉伦便入伍成为了一名军人,他说:“当时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不当老爷兵,锻炼铁脚板’,每年冬季都要进行长达两个月的野营训练,从入冬开始,到春季结束回营地,就像实战演习一样”。胡玉伦还记得,那时候一个月津贴费是6块钱,生活费一天是4毛5,“反正当兵也不觉得苦和累,我们把海滩征出地来种水稻,以此来维持部队的伙食,也供给国家一部分”。

胡家村是传统的农业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村里充分发挥能工巧匠较多的优势,大力发展副业。目前全村从事汽车运输、汽车美容、木材加工、水泥预製等行业的个体工商户有十余家。百余人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其中汽车修理、美容业已进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带动了全村经济发展。

在张其新记忆中,黄河水患一直是大家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过去是每年都涝啊,黄河大堤上有个地方我们叫它‘豆腐窝’,就是因为太软了,经常开口子。胡家村北边有两个村,分别叫‘老开河’‘小开河’,也是因为黄河经常决堤而命名的”。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号召“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黄河治理工程就此拉开序幕,张其新记得,“那时候前去治理黄河的工人一眼望不到头,大堤上插着红旗,大家都是实打实下苦力干活,用小车推的、用肩膀抬的都有”。在无数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黄河终于又恢复了“母亲河”的温柔本色,张其新告诉我们,现在胡家村喝的自来水都是取自黄河中,不少耕地也都是靠黄河水灌溉,“如今黄河是‘利河’了,不是‘害河’了”。

“外边大下,屋里小下,外边不下,屋里滴答”,胡玉伦这样形容过去的居住条件,为了防止屋子里积水,村民们只能用盆接住漏下的雨水,“一个屋里不知道要接多少盆,现在都住上瓦房、楼房了”。胡玉伦感慨:“叁年自然灾害时过得日子和现在简直没法对比,那时候我才11、12岁,整天挨饿,吃野菜、吃树皮都吃得很香,想不到这几年能发展这么好”。此外,街道的路面状况也有了极大改善,“前些年只要一下雨,车就进不来,现在硬化路面都铺到各家各户门口了”,胡玉伦高兴地说。

胡家村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有多么来之不易,胡家村的老一辈比年轻人感受更深,胡玉伦和胡元会嘱托村里的年轻人,“在外千万不能胡作非为,要走正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如今,饱经岁月洗礼的胡家村,正洗去贫穷、落后的面貌,以积极蓬勃的姿态走在通往幸福明天的新时代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