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集村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大桥街道,如今,摆脱了水患、交通不畅等因素困扰的焦集村,正脚步稳健地在致富之路上大步向前。
焦集村的文化瑰宝
打夯号子是焦集村一直以来广泛流传的一种特色号子,在过去缺少机械设备的年代,人们在建造房子或垒墙时,为了使房屋或墙壁更加牢固,需要靠人力把地基夯实,打地基的工具便叫做“夯”。打夯号子其实就是一种劳动号子,由领夯者以活泼、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唱出,领夯员一般由口齿伶俐、能随机应变的人担任。激越时,号声粗旷豪迈、坚定有力;沉郁时,号声潇洒舒缓、委婉回肠。打夯号子这种质朴而生动的表演艺术形式,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作过程中,真实地反映劳动状况和劳动者精神面貌。打夯号子的音乐抒发了劳动者的感情,表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将人民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焦集村的打夯队还登上了第七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的舞台,成员们用激昂的“劳动者之歌”震撼了在场所有观众,更是获得了观众朋友的热烈掌声,打夯号子这一传统而经典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劳动人民面对困难时的乐观积极心态,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劳动者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和精神文化生活,是焦集村独特而宝贵的文化财富。

焦集村的甜水井
在焦集村正北面的树林里有一口古井,村里的老人都对这口井有着颇为深厚的感情,从村民那我们得知,焦集村北面的这口井其实是大井套小井,“上面是一个粗筒子的大井,下面是最初的小井”。原来是某一年黄河发大水吞没了小井,周围地势也被整体抬高,水退后人们便按照原本的高度,在小井上方的位置重新打了一口大井。在焦集村喝上自来水之前,村民们大多是靠这口井来满足日常生活的用水需求,“这口井里的水还是比较好喝的,周围其他井里的水,大多都咸味偏重,只有这口井里是甜水,并且烧开后的水锈很少”。80年代末,焦集村的自来水普及后,这口井渐渐退出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但井还一直保留在村北头,“现在过年的时候,我们还会从井里打水喝”。
丁文涛说,过去村子离黄河较近,汛期担惊受怕那是不可避免的,“严重的时候一天水位能上涨几十公分”。王玉胜也说:“到了黄河水泛滥的地步,大家就顾不上再分你我,执勤巡逻的二叁十个人直接就在办公室里睡了,整夜不回家,只要上面一来通知,大家就立刻赶到现场”。后来焦集村建起了社教大桥,黄河附近的交通也愈加便利,丁文涛记得自己小时候经常去市里玩,“那时候也就十多岁吧,经常坐轮渡过河”,后来黄河逐步有了浮桥,现在又有了隧道,王玉胜说:“你走大桥、走渡口都行,过河就不用再坐船了,也不用一大早排队了”。不断完善的基础交通和不间断的河道治理,让村民们彻底摆脱了黄河带来的困扰,也为焦集村的蜕变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焦集村的焕然一新
近几年,随着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不断发展,焦集村很大一部分土地被集中征收,村民们也经歷了异地搬迁,从丁文涛那我们得知,搬迁的小区基本建设完毕,楼群已经起来了。他还告诉我们:“我们焦集村、包括周边的村子,虽然拆迁了,但村委会都还保留着,因为村民们有时要缴费、处理事务等,还需要到村委会处理,所以大桥街道政府要求村委会每天都要有值班人员”。离开了自己土生土长的村子,总有一股思念之情萦绕在村民们心间,王玉胜还记得:“刚开始拆迁大家都很别扭,觉得自己去了别人地方,老邻居们也不能在一起了”,现在距离焦集村搬迁已有近两年时间,村民们也都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我们最怀念的还是村里的老井、老宅子,年轻人可能感受不深,但像我们上了年纪的老人,叁天两头地想回到原来的村子瞧瞧,不仅要看看自己过去的院子,还要到自家祖坟上去转转”。村民们之间深厚的情谊,使大家在搬迁后反而比住在一起时更亲切了,“只要我们见到面,怎么也要坐下来一块说说话,甚至要一块喝两杯酒”。
对于王玉胜来说,最令他最高兴的,是村里建起蔬菜大棚之后,村民们的收入比之前提高了不少。“刚开始搞大棚种植的时候政府有相应的扶持政策,不仅减免土地租赁费用,还有资金奖励”。此外,他还提到搬迁时国家给予了相应补偿,这让村民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存款,“我们平时的收入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政府给的补偿款就可以存下来”。焦集村的现代化之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王玉胜印象最深的就是村里路面不断修整,绿化也不断提升,“之前根本没有人专门管理这些,道路也不那么顺畅,现在经过慢慢整改变得畅通、方便了很多”。
对于王玉胜来说,最令他最高兴的,是村里建起蔬菜大棚之后,村民们的收入比之前提高了不少。“刚开始搞大棚种植的时候政府有相应的扶持政策,不仅减免土地租赁费用,还有资金奖励”。此外,他还提到搬迁时国家给予了相应补偿,这让村民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存款,“我们平时的收入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政府给的补偿款就可以存下来”。焦集村的现代化之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王玉胜印象最深的就是村里路面不断修整,绿化也不断提升,“之前根本没有人专门管理这些,道路也不那么顺畅,现在经过慢慢整改变得畅通、方便了很多”。
对于焦集村村民来说,现代化之路不仅是更宽阔的道路、更坚固的楼房、更鼓的“钱袋子”,还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是对幸福明天的期盼。古老却充满活力的焦集村,正在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蜕变之路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