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集村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大桥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4公里,308国道北侧1公里处,西与大庄村比邻,南与大吴村接壤。目前,焦集村有207户,785口人。
“芙蓉街”的昔日繁华
据记载,焦集村早在明朝前就有村民居住,因为焦姓村民居多,且村子当时逢二、七有大集,故村名为“焦集”。明朝永乐年间,丁氏、张氏祖先自河北省枣强县迁来居住,丁氏居多,占全村人口的叁分之二,其余大多是四面八方受灾逃难而来的灾民。焦集村中的南北大街是古时南至泺口北至夏口的官道,政府要员及商贾由此南下北上,由于村里有大集,且官道两侧店铺林立,每到夜晚灯笼成串,很是繁华热闹,故有“芙蓉街”之称。历史上,丁氏祖先弟兄五个分五大院,因为丁氏先人在京为官,曾令其族人种植棉花并加工成棉絮送至朝廷供官府使用,故称“五大院棉花店”。明末,焦集村称焦家集,属历城县鹊华路,明崇祯《歷城县志》载:“焦家集,鹊山北十里,东车王庄,南吴家庄,西南孙家庄”。清中期,焦家集属正北乡南会清一里之半。乾隆《歷城县志》载:“曰焦家集,二七日集。旧志:鹊山北十里”。1912年《济南府歷城县自治区域图》上标为“焦集”,属歷城县马店乡。民国《续修歷城县志》载为“焦家集”,属历城县马家乡南会清一里。
村民丁成立今年88岁,丁成立年轻时各地还以“小乡”划分地区,解放后他便在小乡工作,1953年丁成立正式入党后被提拔为乡长,后来小乡改为大乡,他又辗转至其他乡担任乡长。丁成立告诉我们,现在的焦集村面积比之前大了不知道多少,原先只有一条街,现在有四条街。刚解放时,整个焦集村人口数量不到500,现在达到800多人。“我们这条街是5天一个集,很多做买卖的都在这里摆摊。有些地方粮食收成不好,人们来集上做点小生意谋生,便直接在这落户了”。因此有很多外姓人来村里落户,他们大多来自泰安、肥城等周边地区。
生于1955年的村民王玉胜今年66岁,曾在村里担任过叁届文书、两届主任,电工、教师等职业他也都从事过。王玉胜说,他对焦集村有很深的归属感,在外面发展得再好也要回家,平时街坊邻居之间会相互帮忙,村民间关系都很好,村里人情味很浓。
以菜致富 “焦集”商标备受瞩目
据有关资料记载,焦集村曾经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村内陆续设立了联合诊所、信用社、供销社、采购站等场所。丁文涛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后,焦集村便搬去了靠近国道的邻村,70至80年代初,作为“千百年的集市”的焦集村还是黄河北的经贸中心,“很多单位,包括人民公社都在咱们村”。1977年后,各单位相继搬离了焦集村,迁往了公社驻地大吴村。
村民王玉胜则对曾经过黄河卖菜有着很深的印象,“那时候是骑自行车带着菜过河,到了河边上先排队坐船,早上黑咕隆咚的,船沿还会有台阶,必须抬着自行车才能上去,上了船就在后面等着,等人上得差不多了才开船”。晚上回村时更是一片漆黑,根本没有路灯之类的照明设施,村民们只能在黑夜里摸索着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下,焦集村充分发挥土质优势资源,将蔬菜生产作为焦集村农业生产的一大亮点。1990年,焦集村蔬菜生产从露天种植升级到塑料大棚,从品种单一发展到冬令菜、夏令菜并种,有小山芹、生菜球、绿菜花等近10个品种;2008年8月,大桥镇益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焦集村也注册了“焦集”牌蔬菜商标,并于年底被市、区两级评为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单位;2010年,投资近30万元的焦集蔬菜基地建成了;2019年,焦集村蔬菜种植产业已吸引了全村200余名村民加入,村里拥有蔬菜大棚60多个,露天蔬菜种植面积超过300亩。目前,焦集村的白萝卜、芹菜、西红柿、生菜等7个品种已成功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村年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村民们找到了一条致富新路,益民蔬菜种植合作社也荣获了“济南市示范合作社”“济南市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等称号。
斗智斗勇 全村合力应对黄河水患
今年53岁的丁文涛是一名共产党员,2004年10月26日起,他开始在焦集村工作,至今已快20年。丁文涛告诉我们,自己初中毕业后报名参军入伍,那时便立下了这样的志愿:“如果有机会我就入党,退役了就回村为老老少少服务,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回家乡,造福百姓”。
过去焦集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件需要全村行动的头等大事——黄河防汛。从村民王玉胜那里我们了解到,过去每到防汛的季节,村里每户都要出一个壮劳力。“只要听村里来了通知,你就要立刻出发,不能耽搁。那时候一听到防汛的消息,全家人整夜都不敢睡觉”。壮劳力外出巡逻,妇女、小孩、老人则会在家,将杨树、柳树的枝子用铁丝捆起来,绑成类似于草垛子的形状,时刻準备抵挡洪水,“我们整个村里,家家户户都是这么準备的”。
丁文涛记得,80年代中期黄河发了一次大水,黄河北所有的村庄,都响应国家号召,调配人力物力去前线防汛抗洪。当时,黄河大坝每隔几百或几千米就会被分为一段,再将每个段分配给各个村子定期巡逻。丁文涛说:“那时候就跟上班一样,白天有白班,晚上有夜班。最重要的是得带着铜锣,一旦发现一个人两个人处理不了的困难,你就敲锣报警。这关系到咱们黄河北每个男女老少的生命,可不是开玩笑的”。晚上村民们提着马灯、打着手电筒、扛着铁锹、挎着救生圈,在黄河大坝上来回巡视,黄河大坝下面驻扎着各个村的防汛队员,发觉有人报警后就会前去抢险,那时候大家对防汛的重视程度极高。除此之外,丁文涛记忆很深的一点是:“那时候我们光干活不让多说话,因为方言解释不同,比如有的人说绳子解开了,就说『开了』,其他人听了就害怕,以为黄河口又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