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柳树店村坐落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崔寨街道。传说400年前大柳树店村便已扎根于此,如今,这座饱经风霜的村子正乘着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东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之路。
商客云集 大柳树下村落扎根
据记载,400多年前,大柳树店村的祖先们从河北枣强迁徙至黄河西岸。先辈们初迁到此地时黄河还是地上河,风沙大且洪灾频发,他们便在村子周边种植了几排垂柳,以此来减少风沙和缓解水土流失。大柳树店村书记周宗强告诉我们,古时由于村子靠近黄河渡口又有官道经过,便渐渐形成一条商业街,极大地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勤劳智慧的大柳树店村祖先们,在官道入口处的几排大柳树下开了间茶馆供商人休息,长此以往,南来北往的商客们都习惯将此作为驻点,茶馆的生意也蒸蒸日上。
时间一长,越来越多人被发达的经济吸引而在此聚居,村落便渐渐形成了,经过数年的生长,祖先们最开始栽种下的那几排垂柳也长得茂密而粗壮,3个成年人牵手都无法搂住最粗的树干,柳树下的茶馆也成为了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人们便用“大柳树店”为村子命名。今年已有85岁高龄的村民张连华告诉我们,他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过:“柳树被砍之后留下了树桩,叁台纺麻机放在树墩上谁都碰不着谁”。
大柳树店村曾经的繁华热闹已成为歷史长河中的短暂缩影,如今,经过一次搬迁的大柳树店村虽早已和过去截然不同,但作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一员,这座歷史悠久的村落也紧紧跟上了时代的前进步伐。
大柳树店村与黄河的“爱恨情仇”
说起黄河,大柳树店的村民们对它可谓是又爱又恨,先辈们靠着黄河渡口处来往的商客才能在此扎根落户,汹涌无常的洪水却给村民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张连华1957年参军,曾到过朝鲜,1958年从朝鲜撤军后驻军于河南,共参军6年。他记得过去黄河经常涨水,每年既要防夏汛,又要防凌汛,“夏天的时候召集我们去河边巡视,不管白天还是夜里,每一小时就要巡视一圈,有时候累得不行,人就直接趴在大堤上睡着了,下大雨都淋不醒”。而到了冬天,结冰的河面极容易造成凌汛,“河水能冻七八十公分深,我们要在冰面砸开一排洞,往洞里填上沙土让冰融化,防止成片的冰堵塞河道从而增加河水决堤的风险”。村委刘学强则记得,有一年黄河水涨得特别高,由于大柳树店村离黄河较近,村民们甚至能听见河水呼呼作响,“当时大堤又矮,我们是真的害怕黄水决堤”。泛滥的黄河水还给大柳树店村带来了饥饿与贫穷,由于地上河现象严重,河水经常淹没浸泡土地,张连华告诉我们:“过去村子以北400米左右都是盐碱化的土地,种什么都不长。黄河一泛滥土地就全都淹了,根本收不着什么粮食”。
除了洪涝灾害,黄河也极大地阻碍了村民出行,由于被黄河水穿过,大柳树店的一部分耕地被分割到了黄河另一侧,百姓们想要种地就必须要到河对岸。刘学强告诉我们,以前的黄河没有桥,为了渡河,村里製作了木船供百姓们乘坐。来往船只一多就自然形成了渡口,周围村落的村民想要过河,都会从大柳树店村的渡口出发,坐船通往对岸,这也给大柳树店村提供了一条新的谋生之路,张连华说:“那时候很多村民会靠运送客人来赚钱生活,到了60年代还一直靠人工渡河”。不仅是人,运输货物大多也要依靠船只,刘学强记得,那时河面上船特别多,数量不亚于现在行驶在路上的汽车,“就像汽车抢道一样,那时候也是有点空就往上跑啊”。
随着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轮渡出现在了黄河之上,靠人力风力才能航行的木船被渐渐淘汰,而等到河面上修起浮桥,轮渡也彻底消失了。2005年大柳树店村附近终于修建了浮桥,刘学强说:“老百姓其实很害怕坐船,坐在船上跟个瓢似得晃晃悠悠,黄河水涨的时候,从我们村都能看到对岸船的桅杆。有了桥百姓就不愿意坐船了,哪怕绕路走桥也不愿意坐船了”。大柳树店村与黄河上百年的斗争落下帷幕,经过长期环境治理与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黄河终于恢复了包容、博爱的“母亲河”本色。
大柳树店村走上现代化之路
1973年,原本坐落于黄河大堤之下的大柳树店村搬迁了,尽管旧村饱受洪水侵扰,街道也破败不堪,村民们还是对它饱含不舍之情。张连华还记得当时村子已经“街道不是街道,房屋也不是房屋”,在如此简陋恶劣的条件中,村民们还是对搬迁产生了抗拒情绪,“故土难离啊,让我们现在再搬,肯定还是这样的心情”。刘学强也记得,村民们刚搬进空荡荡的新村子时,只能重头开始建设家园,这对本就贫苦的大柳树店村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离开了黄河岸边的大柳树店村,渐渐走上现代化之路,“要想富,先修路”,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大柳树店村老领导的努力下,2004年村里终于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周宗强书记告诉我们,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过去只要一下雨,村里的道路就变得泥泞不堪,出去走一趟,鞋子上、衣服上会沾满泥巴,必须踩着砖头才能通过积水较深的路段。周书记回忆道:“那时候找媳妇、谈对象人家都会问你们村有公路吗,没有公路人家都不来”,这句看似玩笑的话,生动地反映出了公路在村民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公路的修建不仅使大柳树店村有了便利的通行条件,也为村子带来了致富的机会。村内道路基本整修完毕,村与村也有了公路连通后,大柳树店村于2009年开始建设蔬菜大棚,“路好走了,外面的车进得来,我们的车也出得去”,这就为村里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无论走到哪里,故土都令大柳树店村民们魂牵梦绕,尤其到了每年春节,家家户户的年轻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回村子里过年。周宗强书记告诉我们,按照村里的风俗,每到大年初一,晚辈们都会挨家挨户给长辈拜年,一直到中午才拜完整个村子,下午村民们会在黄河边的各个路口处烧纸。张连华则对过年时的热闹场景记忆犹新“村里有唱大戏、玩灯的,唱戏从正月十四、十五左右就开始唱,最晚能一直唱到二月二”。周宗强小时候最喜欢的游戏,是和伙伴们一起,将村里河沟中的泥巴搓成团往地上摔,冬天河沟结冰就找大人们做一个“木陀螺”,在冰面上“打冰嘎”,“那时候没有电视什么的,也就玩这个”。
周宗强担任大柳树店村书记已有4年,从他那里我们得知,村里目前共有179户人家,耕地面积在1200亩左右。周书记说,今年大柳树店村的土地流转已达到60%,老百姓也得到了相应的实惠,“土地流转出去的收入比自己种地时还要多,不过有些老人还是坚持自己种地,就是长辈们的一些情怀吧,不种地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让张连华最高兴的,是发达的医疗技术和完善的医保政策,这让老人们不再有后顾之忧,“以前生了病没地方看也看不起,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现在国家在医疗保险方面给了我们相当多的优惠和照顾,也不用担心没地方看病了”。
身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一员,周宗强书记对大柳树店村今后的发展信心满满,“我们起步区的建设对标雄安、学习浦东,还保持着自己的黄河特色,我对今后咱们村里老百姓的生活充满了向往,肯定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