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村坐落在黄河以北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太平街道驻地以东1公里处,和周围已有上百年歷史的其他村子相比,只有60多年歷史的东升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年轻”的村落。作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一员,东升村也在用自己的蓬勃活力为整个起步区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来之不易的“从无到有”
村民刘在伦今年已有80岁高龄,从他那里我们得知,东升村的原身为二太平公社畜牧场。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整体落后,生活极为艰苦,1962年刘在伦从附近的村子来到二太平公社畜牧场安家,“我刚来的时候这是畜牧场,后来又转成了林场,再后来又变成了养猪场”。和刘在伦一样,今年73岁的村民石兴无也是因为当时生活困难,才从其他村迁徙到了这里。随着越来越多外村百姓的到来,二太平公社畜牧场渐渐聚集起不少的常住人口。1964年,当时的县委书记王玉堂将此处命名为“东升村”,从此二太平公社畜牧场正式成为一个有名字的村落,在此居住和劳作的村民也对这片土地也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
与刘在伦和石兴无不同,1973年出生的石禄兰则是土生土长的东升村人,她说自己“生在这个村,嫁在这个村,从来没离开过这个村”。石禄兰今年49岁,她从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担任村里的妇代会主任,1991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告诉我们:“东升村是个杂姓村,村里有十多种不同的姓氏,因为过去我们村耕地多、集体产业多,村集体的经济情况和其他村相比较为优越,很多人都是因为在本村生活困难,为了能吃上口饭而搬到东升村的,这样我们村子便自然而然地发展壮大起来”。由于东升村的前身是二太平公社畜牧场,整个太平公社的牲畜都养殖在此,村子的集体产业非常发达。在石禄兰的记忆中,虽然过去的经济情况和现在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但从她小时候起,类似电话、拖拉机等较为先进的设备就出现在了东升村,“像是弹棉花的机器、油坊、粉坊我们村当时都有”。
1968年石兴无入伍当兵,1973年他退役返回家乡,东升村从过去一片狼借的畜牧场发展到现在一派欣欣向荣,作为亲身经歷者石兴无不禁感慨:“东升这个地方也真称得上是来之不易的啊”!
知青下乡的珍贵历史
石禄兰一共见证了东升村4任支部书记的上任,第一任老书记在任时,东升村还属于德州地区,当时正值知青下乡,“如果村子发展不好,基本是不会安排知青来村里的”。而仅仅一个东升村,就在1974年到1978年期间迎接了5批次下乡知青来支持村子的建设和发展,石禄兰自豪地说:“当时我们东升村也是德州地区的一面红旗”。据记载,来到东升村的下乡知青中,第一批53人由雷庆华、王翠兰领队于1974年9月17日到村;第二批28人由刘立华、王平领队于1975年8月17日到村;第叁批22人由相志坚、常宗娜领队于1976年8月20日到村;第四批18人由张永堂、马建华领队于1977年8月24日到村;第五批18人由李福盛、张培英领队于1978年10月30日到村。
为了迎接知青下乡,东升村盖起了新房,知青们每次都能受到村民们的夹道欢迎。下乡知识青年到村后,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十分积极地投身于东升村的建设当中,他们先后参与了村里的土地整平、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石兴无告诉我们,过去东升村东面有一片树林,由于村里人口少再加上村子新建立没几年,一到晚上就会有人到树林里偷树,树木被砍伐得不到60棵。自从知青们来了,石兴无便带领他们在夜间看守树林,终于守住了东升村的树木,“知青来了,外人也不敢欺负我们了,再欺负我们也不怕他了”。刘在伦则记得,有两个知青跟着自己学习驾驶拖拉机,后来担任济阳县副县长的王华还曾经在东升村喂过猪。对于知青下乡的歷史,石禄兰主任则有着不同的记忆,1987年,只有5、6岁的石禄兰经常去看生产队的知青们干活,“那时候我喜欢唱歌,他们就逗我唱歌”。除了这些,知识青年们还在村子里办起了夜校,由李康英任扫盲教师,为不识字的村民们传授知识,这一举动不仅丰富了东升村干部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村民们的受教育程度。
石禄兰主任说,自己对知青下乡的歷史虽没有十分完整的记忆,但总会听起村里的老人讲述老知青们当年的故事,她想将知青下乡的这段歷史记录下来,一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也有了解这段歷史的机会,二是能为老知青们保存下曾经的记忆,希望他们能常回来看看。石禄兰告诉我们,现在每年都会有老知青来到东升村拜访,他们从未忘记自己曾经奋斗过的这片土地。
东升村的惊人变迁
刘在伦年轻时是一名拖拉机驾驶员,他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工作中负伤的危险经歷。有一次,刘在伦和徒弟开着拖拉机从鹊山往村里运送石料,车开到黄河南边的大堰处需要排队通过,他们在坡上等待时,两人驾驶的拖拉机气刹忽然开了,车顺着大堰的斜坡向下熘,眼看就要撞上后面的车,刘在伦赶紧从石料中搬出一块石头挤住车轮,由于拖拉机的不断移动,他被卡在两车之间动弹不得。后车一动,刘在伦就直接躺在了地上,徒弟和后车司机赶紧将他送去了黄河医院,然而刘在伦的伤势过重,当地的医院无法治疗,他又被转去了济南第四人民医院,“检查之后说我被挤断了肠子”。幸运的是,经过手术和一系列治疗后刘在伦痊愈出院。据刘在伦回忆,过去东升村的街道大多是些泥巴路、土路,给村民的出行造成了极大不便,“我老伴今年已经80多岁了,有一年她脑血栓发作,当时村里还没修路,救护车不好进,我们只能把人拉到南边刚修的柏油路上,才上了救护车”。村民石兴无对此也感受颇深,过去村里的道路一遇到下雨天就变得坑洼泥泞,“根本没法走”。

对于过去的东升村来说,基础建设落后是困扰村民们的极大难题,石禄兰主任告诉我们,她刚工作时东升村中间只有一条大概4米左右的窄路,还是村民们自己动手修建的,“刚开始我们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石禄兰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村里先后盖了办公室,修了小广场等基础场所,还为村民们配备了健身器材。“要想富,先修路”,东升村不仅修建起了村内主要道路,还修了直通旁边104国道的大马路,仅最近10几年,村内的道路就翻新了3轮,不断加宽的同时还实现了硬化路面“户户通”,交通方面有了相当大的改善。现在的东升村称得上是太平街道的交通要道之一,路上行驶的汽车从未间断过,学生上学再也不需要绕远路。
而让石禄兰最高兴的,就是近几年村里建起了一个小型展览馆,专门用来存放与东升村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种老物件,例如过去村里简陋的农耕设备、知青们的旧照片等等。这些旧物虽称不上“古董”,但却见证着东升村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见证着不同时代村民们的喜乐哀苦,见证着这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小村成长为人人安居乐业的新时代样板村。石禄兰还希望,下一步村里的广场能再扩建一下,同时增加健身器材的数量和种类,为村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强身健体场所。“我还想让村里建一个幸福院,这样让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也能有一个活动场所,至少让他们能每周来吃几顿饭,享受一下幸福的晚年生活,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老百姓能过上如今的好日子,石兴无说他最想感谢的还是党和国家,“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村绝对不会有现在的发展”。刘在伦说自己现在很知足:“生活上简直太方便了,过去连‘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都不敢想,现在都通上天然气了”。石禄兰则在集体产业方面有更多考量,桃树等果树的种植给东升村带来了不少收入,“我考虑着能不能再从采摘上面做做文章,目前村里也成立了一个小型合作社,希望通过村集体来带动农户,开辟出一条崭新的致富路”。
如今,作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一员,东升村的身影也时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这座年轻的村落正如从东方初升的太阳般焕发着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