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产总值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三!福建“五个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10-28
来源:香港卫视总台华东新闻中心

(香港卫视总台华东10月28日)今天,福建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福建省“十四五”期间,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情况。福建省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侯为东,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庆丰,福建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虔,福建省工信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施惠财,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建青,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玉梅,福建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林宇出席发布会。

“十四五”以来,福建始终牢记嘱托,以建设福州、厦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牵引,大力实施海洋强省战略,在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从全国格局看,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超1.25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11.9%,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三位;从全省大局看,海洋经济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21.7%,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一个“强”,是强机制,增合力。五年来,福建省更加注重高效协同,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健全优化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像重视陆地一样重视蓝色国土,像发展陆地一样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具体体现在“5个一”。

一是颁布一部条例,为海洋领域依法行政提供坚强保障。2023年,福建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福建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成为全国第二个出台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地方性法规的省份。各地各部门将贯彻海洋经济促进条例作为开展海洋经济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积极统筹推进、组织协调、以法治化落实海洋强省战略。

二是召开一场大会,营造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氛围。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推动全省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合力,坚定走好依海图兴、向海图强之路。

三是成立一个专班,上下一体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省级层面成立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永礼、副省长王金福共同牵头,省发改委、海洋渔业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省直部门和地市参加的省海洋经济发展工作专班,负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推进,协调解决海洋强省建设的难点堵点。沿海相关设区市建立相应机制,形成横向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四是出台一系列文件,接续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建”。主动衔接海洋强国相关政策,推动出台新一轮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深挖“蓝色潜力”、打造“蓝色引擎”。

五是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进现代海洋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每年组织筛选300个以上省海洋经济重点项目,纳入全省要素保障重点清单,优化提升用海用地用林等要素保障,每年完成投资超千亿元,为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项目支撑。

第二个“强”,是强科技,增动力。五年来,福建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不断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具体用3个关键词概括,即“突破”“提级”“强链”。

在“突破”方面,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全球最大26MW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成功研制全球最大多用途纸浆船,全球首创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十四五”以来,累计立项实施省级以上科技研发计划1000余项。

在“提级”方面,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优化重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菌种库、全国最大的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成立鹭江创新实验室,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达120个。

在“强链”方面,实施“人才兴链”战略,重点建设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海洋优势学科,健全完善“育才—引才—用才”机制链条,累计认定海洋领域省级高层次人才近300名,选任海洋经济领域科技特派员2300多名。

第三个“强”,是强产业,增实力。五年来,福建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海洋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展,在国家海洋生产总值统计的15个海洋大类产业中,拥有除海洋油气业和沿海滩涂种植业外的13个产业,海洋优势产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比如临港石化,福建从“不产一滴油”跻身全国石化大省行列,规模以上石化企业营收超8000亿元,己内酰胺产能规模居全球首位,古雷石化基地作为我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已形成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成为中沙能源合作的核心载体。

比如海工装备,福建基本形成电动船舶全产业链,省内研制的船用动力电池、电池动力推进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占国内市场40%,全球最大的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相继在福建省下线。

比如港口物流,福建港口航运通联全球,全省船舶运力突破2000万载重吨,2024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4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812万标箱,港口经济增加值7568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比如海洋新能源新材料,全省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装机410万千瓦,规模居全国前列,中科海锐(厦门)研发的新型浮力材料已应用于“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解决了深海装备浮力材料的问题。同时,有序推进海水制氢、海洋能开发等海洋未来产业发展。

第四个“强”,是强生态,增优势。五年来,福建更加注重人海和谐,以美丽海湾建设为统领,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努力推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重点体现在3个突出。

一是突出海湾、海岛、海域一体推进。优化海洋资源保护开发空间布局,加快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修编,全省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18万平方公里,5个海湾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海湾”优秀案例,6个海岛被授予“全国和美海岛”称号。今年春夏季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96.6%,厦门成为全国唯一一座在城区内就可以看见中华白海豚的城市。

二是突出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海域污染防治目标衔接,开展分类整治和规范化管理,13个重点海湾中10个海湾水质优良,重点岸段海洋垃圾密度下降70%以上。

三是突出产业绿色转型。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先后完成全国首宗海洋渔业(海带)碳汇交易、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发放全国首张海洋渔业碳票等,全省海洋碳汇交易占全国蓝碳市场一半以上。

第五个“强”,是强开放,增活力。五年来,福建更加注重合作共赢,紧扣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重要使命,深化闽台海洋经济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海丝”核心区建设,以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主要体现在海峡、“海丝”、海洋这三个主题词。

第一个主题词是“海峡”,深化闽台融合发展,东山获批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湄洲湾罗屿港成为对台中转铁矿石最大码头,平潭港区成为对台跨境电商出口最大口岸,每年举办海峡论坛、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活动,促进闽台文化交流。

第二个主题词是“海丝”,“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纳入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成功举办六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丝路海运”联盟成员达367家,通达4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座港口。

第三个主题词是“海洋”,深化海洋国际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中国—岛屿国家海洋合作高级别论坛、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推动“渔业周·渔博会”成为全球第三渔业展会品牌,持续扩大厦门国际海洋周、APEC海洋中心等国际性平台影响力,不断拓展“蓝色伙伴关系”。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这片“汪洋大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此,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做了全面概括。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已成为重要的发展引擎,特别是对于福建省来说,海洋占了“半壁江山”,海洋经济的地位及其作用十分突出。即将过去的五年,新福建建设取得了新的重要成效,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也亮点纷呈。“十四五”期间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特色亮点概括为“两个不变”和“四个变”。

“两个不变”

一是建设海洋强省的信念始终没变。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高瞻远瞩、亲自擘画,作出建设“海上福州”“海洋强省”等战略部署。这些年,福建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航向奋勇前进从未改变,“海上福建”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从未改变。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在海洋强国建设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认识到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意义,更加坚定了建设海洋强省的蓝色信念。

二是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始终没变。多年来,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以来,福建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奋勇争先,真抓实干,奋力推动“海上福建”建设齿轮加快转动,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全国领先优势,刚才侯主任也介绍了“十四五”以来,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6.4%,高于GDP年均增速0.5个百分点。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25万亿元,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三位,占全省GDP比重21.7%。全省已初步形成绿色石化、海洋旅游两个5000亿级海洋产业集群,以及海洋渔业、航运物流、海洋信息三个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

“四个变”

一是创新动能变得更加澎湃。推进向新发展,在全国率先实施海洋渔业“八个专项行动”,海洋种业规模居全国首位;聚焦全产业链发展,不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比如人工繁育的大黄鱼,现已成为全国海水养殖规模最大的当家品种,全国85%以上的大黄鱼来自福建,形成超200亿产业链,带动100多万人就业;实施新型海洋科创联合体效能提升的“洪流计划”,推动成立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在全国率先创造性谋划建设一体化大融合“海上福建”总平台,推动数字化全面赋能产业发展。推进向远发展,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渔场,投建深远海养殖装备25台、深水大网箱超6000口,深远海养殖总体规模全国第一,海上牧场变身“浪花里的希望田野”;全国最大1.6万吨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首航南极生产。推进向优发展,全球首座“风光渔”漂浮式海上融合平台“开渔”,实现“养殖+能源+科技”多元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场项目对接活动,吸引24个院士团队来闽合作,促成总投资超561亿元的海洋重点项目成功签约,引导48家金融机构在5年内提供不少于3800亿元意向性融资支持;破题零碳智慧新能源岛规划建设,推动打造岛链与海洋能源链、创新链、产业链、生活链“五链”深度融合。

二是双轮驱动变得更加强劲。福州、厦门这两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2024年,福州、厦门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的近50%,海洋经济增加值、海洋科技贡献率等指标稳居全国前列,示范带动效益显著。福建省完善示范区建设机制,牵头推动省市海洋主管部门联合会商,加强“季会商”工作调度,全力推动示范区建设提质增效,推动两市滚动实施项目超1200个,加快形成具有示范区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示范区差异化发展,福州市重点强化涉海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推出“船舶抵押贷”“鲍鱼贷”等40多款海洋特色金融产品;厦门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近四成,培育海洋龙头企业30家,涉海上市企业15家。

三是安全底座变得更加稳固。福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两件大事,提升海洋综合治理能力,防范化解各类海洋安全风险隐患。紧抓船舶治理,全面开展海上船舶安全专项整治,实施“百站千员万船”智慧安全提升工程,疏堵结合、管治并举,船舶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了系统性重塑,全省1.2万余艘在册渔船和近11万艘乡镇船舶首次实现全生命周期有序管理,有力维护海上安全秩序和沿海地区安定稳定,海上安全事故和事件多发势头有效遏制。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实施福建省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海洋预报预警服务,建成“岸—海—空—天”一体化区域性海洋立体实时观测网,全海域、全天候、全要素实施监测,广大渔民朋友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站、公众号、短信、微信等多种便捷方式,第一时间获取海洋预警预报服务信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2024年水产品质量安全产地抽检合格率达99.8%。

四是发展底色变得更加靓丽。统筹开发与保护两种关系,推动福建这片海越来越蓝、鱼越来越多、渔村越来越美。强化渔业资源养护,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和闽江水域禁渔期制度,举办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系列活动,“十四五”以来,超300亿单位的鱼、虾、贝等放归海洋及闽江、九龙江等重要流域,野外水生生物种群数量明显恢复增长;开展海洋生态监测预警,首次发布《2024年福建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初步形成海洋生态“一张图”,给全省海洋生态“把脉问诊”;在全国率先开展鱼、贝、藻、参多品种综合养殖生态容量评估研究,建立全省通用的评估方法和规范,为科学规划养殖发展、优化全域空间布局提供技术支撑。开展海洋碳汇试点,成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颁发全国首张蓝色碳票,推动蓝碳从资源转化为有形资产,完成全国首笔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当前,福建省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占全国市场份额一半以上,渔民朋友和渔业企业切实感受到将渔业生态转化为蓝碳收入的无比喜悦。全国首创蓝碳司法保护与生态治理机制,通过认购渔业碳汇产品替代性生态修复,将蓝碳生态资源从“沉睡资产”变成“活力资本”。推动“美丽渔村”建设,在全省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渔村,未来“十五五”时期,这五年福建省将全力推动全域海岸线渔村实现生态、产业、民生、文化的全方位跃升,努力绘就产业提质增效、生态宜居升级、文化传承活化、渔民增收致富、渔村魅力彰显的滨海振兴美丽图景。

同时,福建省积极推进海洋开放合作。在我国远洋渔业40周年新起点上,大力推进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近些年培育壮大宏东、宏龙、正冠等一大批远洋渔业企业;推动国际渔业科技与创新大会首次落地福建,谋划建设国际海洋与渔业交流合作中心,用好福州国际渔博会、厦门国际海洋周等重要对外展示平台,“磁吸”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集聚福建;举办首届闽台渔业合作论坛,不断深化闽台海洋渔业合作。

(香港卫视总台福建报道)